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头发是美丽气质的重要构成,是女子气质、男子气概和年轻、健康及美丽的标志。随着人们对青春和美丽的关注增加,染发在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。
据调查显示,日本和韩国的妇女约有60%的人都染过发,这与欧美染发人数几乎相当。在东亚及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女性染发比例要远低于日韩女性,中国也有30%左右的女性染发,并且近年有上升趋势。据2015年经济学人数据显示,全球染发工业产值超过70亿美元。
但几天前的一条新闻引起笔者的关注。
2018年9月25日,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《关于28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》(2018年第91号)显示,经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等检验,标示为广州XX工厂等21家企业生产的28批次化妆品不合格,涉及诸多知名品牌。
据悉,主要问题是实际检出成分与批件配方或标签标识成分不符,属于化妆品生产企业擅自变更产品配方的行为。
此外,多个染发剂产品检出邻氨基苯酚成分。
据研究,邻氨基苯酚属于致敏物质,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(2015年版)中明确指出,邻氨基苯酚及盐类为化妆品禁用组分,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。
人工合成染发剂按照其染发效果,可分为暂时性、半永久性和永久性染发剂。
我国永久性染发剂最受欢迎的是一种氧化性染发剂,由染料中间体、成色剂和氧化剂三种反应性化合物组成。染料中间体通常是邻、对苯二胺,对氨基苯酚及其衍生物,这些中间体被氧化成色素。
无论是黑色染发剂还是彩色染发剂,其主要成分均含有对苯二胺(PPD),是染发剂着色的重要成分。但无论是动物实验,还是临床研究,PPD都是很强的致敏原。
暂时性染发剂不能进入皮层;半永久染发剂很容易渗入皮质,但扩散开来在随后的洗涤中很容易掉色;永久染发剂深入头发深部,不容易去除。
对人体发质及健康影响的大小:永久性>半永久性>暂时性。
PPD本身具有很强的致敏性,致敏率可高达10%,并且能够与其他多种物质发生交叉过敏,如偶氮、苯胺染料、局麻药以及磺胺等。
许多染发者发生皮肤过敏或刺激反应,症状包括皮肤发红、瘙痒、灼烧感和不适感。局部皮肤刺激常发生于脸部、颈部、前额、耳朵和眼睑。
国内外学者对染发皮炎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,亚洲PPD斑贴试验阳性率为4.4%,欧洲4.1%,北美6.0%。染发皮炎多发生在染发后几个小时或一两天以后,属于V型迟发型变态反应,但也有极个别为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报道。
事实上,染发剂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,可对眼睛、皮肤、鼻、气道有刺激性,导致皮肤发红、灼烧感和皮疹等,可致急性过敏反应、过敏性皮炎和哮喘等过敏状态,甚至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和肾衰等。
在这些有害成分中,PPD对人体的影响最受关注,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永久性染发剂中。同时还存在于许多其它着色产品中,如纺织(或毛发)染料、深色化妆品、临时纹身、摄影显影剂、光刻板、复印、印刷油墨、黑色橡胶、油脂和汽油等。
2006年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(The 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Society ,ACDS)明确将PPD列为接触性过敏原。PPD可导致眼睑和耳朵暂时性皮炎,严重时可导致头皮和脸部红肿。长期接触PPD的美发工作者,可导手部皮炎,进行斑贴试验往往呈PPD阳性。
印度一项研究表明,在110名受试志愿者中,染发剂不良反应发生率:头痛(62.7%)、瘙痒(38.1%)、脱发(33.6%)、结膜炎(11.8%)、色素沉着(10%)、溃疡(1.8%)和皮肤发红(0.9%)。
由于染发剂中含有芳香胺类化合物,其潜在致癌性一直受到密切关注。
近年来,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永久性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具有遗传毒性,部分动物实验研究显示,某些肿瘤的发生与染发剂有一定关系。但个人使用染发剂致癌的相关性并不十分确切,尚存争议。
有研究称,膀胱癌的发生率增高可能和个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相关;但许多同类的研究中,没有得出相同的结论。
同时也有许多研究显示,美容美发工作人员的膀胱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,这可能和染发剂的接触有关。
此外,哥本哈根的一项涉及7684名女性、追踪37年的研究显示,个人使用染发剂对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,但是女性使用染发剂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患病增加了2倍。
总之,染发剂含有许多致敏化学物质,反复接触容易发生皮肤过敏反应或更严重的疾病。因此,强烈建议在使用染发剂前48小时进行斑贴试验。
同时,对于孩子有反复过敏却查不到过敏原的情况,也需要考虑是否与照顾者染发有关。
至于染发剂致癌与否,尚存争议。由于国内文献对染发剂的致敏和致癌研究有限,上述内容主要基于国外的文献报道进行阐述。
参考文献:
1.DeL eo, V.A., 2006. Contact allergen of the year: p-phenylenediamine. Dermatitis 17 (2),53–55.
2. http://www.economist.cc/node/631692
3. KH Kim et al.The use of personal hair dy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.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, 2016 , 89-90 :222
4. Andrew, A.S.et al. Bladder cancer risk and personal hair dye use. Int. J. Cancer 109 (4), 2004:581–586.
5. Scheman, A.. Alternative hair-dye products for persons allergic to para-phenylenediamine. Dermatitis 22 (4),2011:189–192.
6. S Vedel-Krogh et al.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7,684 Women According to Personal Hair Dye Use: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followed for 37 Years.Plos One , 2016 , 11 (3) :e0151636
7. MA Schuttelaar .ESSCA results with the baseline series, 2002-2012: p-phenylenediamine.Contact Dermatitis , 2016 , 75 (3) :165-172
以上图文版权归原创所有,如需删除请及时联系我们。 凡注有"邢台信息港健康网"或电头为"邢台健康网"的稿件,均为邢台健康网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邢台健康网",并保留"邢台信息港健康网"的电头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,我们会及时处理问题给予删除。